國防部的機密文件裡,如此寫道: 「台灣海峽之渡海輸送,除依輸送艦外,採用以小型船的分散疎開渡海方式,及大規模之空運,在三軍緊密統合下,於全作戰期間期能確保萬全,因此,空軍以擔任確保制空權之簡介護衛為主,海軍以擔任直接護衛為主,又對於大型船隻搭載地登陸地防空機關之配置,各處施設應確保輪替警備,使無遺憾。
加重公然侮辱是指加害者,以暴力行為傷害他人,如:惡意肢體接觸、塗鴉等,就能構成加重的條件。自從2004年臉書(Facebook)問世後,社群媒體改變了世界訊息流通的方式,民眾不用再透過大眾媒體,如報紙、電視、廣播等表達自己的意見、抱怨或者控訴。
細緻一點來說,是由被害人自己舉證(客觀事實),並闡述這些評論對自己的名譽造成何種負面影響,但是被害人常常又因為主觀感受居多,難以成案,例如:老闆被指控做得很難吃提告,但美味與否則難以公斷。也意味著,民眾在發言攻訐時,得更加注意在網路上的行為。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萬元以下罰金。若以上述案件而言,記者林瑩秋從立委質詢提出的內容獲得消息(有會議紀錄為證),並多次詢問相關立委助理,且求證交通部長住戶(通話紀錄為證),使得以免受毀謗罪之罰則一、行情回顧(2021年10月1日至11月9日) 在今(2021)年10月8日及10月20日分別公布完9月的出口數據和外銷訂單後,台股就從16500左右的低點上漲了將近1000點,然可以發現到過去一兩個月以來與台股相關度最高的費半指數早已漲了超過16%,台股卻僅僅只上漲了5.86%。
PhotoCredit:財經M平方 2. 外貿數據向上攀升,維持雙位數增長 除了領先指標PMI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外貿的出口和外銷訂單數據,這個禮拜剛公布的10月出口額又再度創下新高,年增達到24.6%(前29.1%),旺季下資通訊產品是創下了歷史新高至58.8億美元,年增為14.7%(前13.7%),雖本月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因中國大陸需求而有所下滑,但主要是8月時就有提前性拉貨,平均來看仍然較去年有雙位數的增長,且其他經濟體包括歐美及東協消費動能未轉向,支撐著本月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在145億美元以上,證明台灣出口動能仍具韌性。PhotoCredit:財經M平方 另外,外銷訂單也呈現好轉,9月外銷訂單金額大幅攀升到了629億美元,創下今年的歷史新高,其中是來自「資通信」和「電子產品」的大幅拉升,由中美歐三個地區貢獻最多訂單,分別月增18.1%、7.2%及60%,若看到台灣重點的終端消費市場美國,9月零售銷售是意外優於預期,顯示美國商品消費動能仍持穩在高位,除了有年底節慶消費旺季的拉貨外,也受惠於東南亞疫情增溫下的轉單,對台股後續的出口將有一定的支撐,助於延續台灣的製造業循環。後來,軍方開始懷疑是駕駛艙的設計可能出了問題。
回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選擇,學校考試制度是最強調平均值的機構,在一樣的教育方式下,我們被一樣的方式評量,看似無比公平,卻忽略了每個人的資質和特長,或許不是成績這個量尺所可以涵括的,而只看「成績」,也只是另一個追求「平均人」的遊戲。科學家測量了4063位飛行員的身高、胸圍、袖長,定義出了「平均飛行員」的身體尺寸,並容許上下3%的誤差範圍,並以此標準逐一比對每位飛行員,看看有多少人落在此標準範圍裡。在1940年代,美國空軍發現飛行員無法駕馭新的戰鬥機,雖然新型飛機飛得更快,但發生事故機率也越來越高,最糟時曾有17名飛行員在一天內墜機的紀錄。因此,軍方懷疑1940年代的飛行員有可能身材更加魁武,導致原有標準值的駕駛艙不敷使用,於是進行了另一次大規模的飛行員身形調查。
在1926年時,軍方設計第1個駕駛艙時,測量了數百位男性飛行員的身體尺寸設計出駕駛艙尺寸的標準值,而此標準值包括座椅大小和形狀、座椅和踏板與操控桿的距離、擋風罩的高度和飛行員的頭盔,都是依照標準值而設計。一開始調查單位將此歸咎為人為疏失,工程師也一再確認飛機的機械和電子裝置都正常,飛行員也不覺得自己的駕駛與操作有發生任何失誤。
就像是規劃自助旅行一樣,走走停停、偶有意外和迷路時候,但迷路時問路、找路或重新導航,或是乾脆享受意外帶來的意想不到的風景,或許都好過只是把人生當作代辦清單,一一勾選世俗認可的價值觀,直到人生的終點。無論唸哪所學校或來自什麼家庭背景,往往會從他們在活動中跟會後的提問發現,他們對於自己和未來充滿了深深的焦慮。文:公關人生相談室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跟學校密切接觸合作的機會,也有機會接觸到年紀在15-18歲年齡的學生。我們著急地想要把自己套入平均值中,希望自己不是平均值下方的那群人,只為了換取短暫的心安。
Photo Credit: iStock 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平均飛行員」這樣的人存在,如果特別為「平均飛行員」設計一個駕駛艙,實際上也不可能符合任何一個人的身材。從小到大,我們被各式各樣的「平均值」圍繞,像是一種集體的信仰,寶寶被父母們用成長曲線測量、長大後有各式各樣的學科分數和才藝比賽的排名,進入社會後有平均薪資、平均結婚、平均生產第一胎、平均首購自住住宅年紀等標準。這些問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都問過自己,或是在媒體公布薪資調查或是產業前景排名時,我們像是解讀十二星座運勢一樣,總會把自己套入,看看自己位處的產業或職缺,到底是前景看好還是已是夕陽產業?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很難記得,自己是地球上70億人其中之一,看似如此渺小的人,但我們也幾乎不可能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找到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我們嘗試把自己的經歷、技能與對人生的追求,去配對工作帶來的要求、挑戰和人生計畫的可能性。
從校園進到職場,我們不再追求平均,而更像是追求「客製化的適配」,就像是大量製造的成衣和為個人專屬訂做西服一樣我們嘗試把自己的經歷、技能與對人生的追求,去配對工作帶來的要求、挑戰和人生計畫的可能性。
無論唸哪所學校或來自什麼家庭背景,往往會從他們在活動中跟會後的提問發現,他們對於自己和未來充滿了深深的焦慮。從校園進到職場,我們不再追求平均,而更像是追求「客製化的適配」,就像是大量製造的成衣和為個人專屬訂做西服一樣。
Photo Credit: iStock 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平均飛行員」這樣的人存在,如果特別為「平均飛行員」設計一個駕駛艙,實際上也不可能符合任何一個人的身材。從小到大,我們被各式各樣的「平均值」圍繞,像是一種集體的信仰,寶寶被父母們用成長曲線測量、長大後有各式各樣的學科分數和才藝比賽的排名,進入社會後有平均薪資、平均結婚、平均生產第一胎、平均首購自住住宅年紀等標準。就像是規劃自助旅行一樣,走走停停、偶有意外和迷路時候,但迷路時問路、找路或重新導航,或是乾脆享受意外帶來的意想不到的風景,或許都好過只是把人生當作代辦清單,一一勾選世俗認可的價值觀,直到人生的終點。我們著急地想要把自己套入平均值中,希望自己不是平均值下方的那群人,只為了換取短暫的心安。科學家測量了4063位飛行員的身高、胸圍、袖長,定義出了「平均飛行員」的身體尺寸,並容許上下3%的誤差範圍,並以此標準逐一比對每位飛行員,看看有多少人落在此標準範圍裡。在1926年時,軍方設計第1個駕駛艙時,測量了數百位男性飛行員的身體尺寸設計出駕駛艙尺寸的標準值,而此標準值包括座椅大小和形狀、座椅和踏板與操控桿的距離、擋風罩的高度和飛行員的頭盔,都是依照標準值而設計。
文:公關人生相談室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跟學校密切接觸合作的機會,也有機會接觸到年紀在15-18歲年齡的學生。一開始調查單位將此歸咎為人為疏失,工程師也一再確認飛機的機械和電子裝置都正常,飛行員也不覺得自己的駕駛與操作有發生任何失誤。
後來,軍方開始懷疑是駕駛艙的設計可能出了問題。因此,軍方懷疑1940年代的飛行員有可能身材更加魁武,導致原有標準值的駕駛艙不敷使用,於是進行了另一次大規模的飛行員身形調查。
這些問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都問過自己,或是在媒體公布薪資調查或是產業前景排名時,我們像是解讀十二星座運勢一樣,總會把自己套入,看看自己位處的產業或職缺,到底是前景看好還是已是夕陽產業?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很難記得,自己是地球上70億人其中之一,看似如此渺小的人,但我們也幾乎不可能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找到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在1940年代,美國空軍發現飛行員無法駕馭新的戰鬥機,雖然新型飛機飛得更快,但發生事故機率也越來越高,最糟時曾有17名飛行員在一天內墜機的紀錄。
回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選擇,學校考試制度是最強調平均值的機構,在一樣的教育方式下,我們被一樣的方式評量,看似無比公平,卻忽略了每個人的資質和特長,或許不是成績這個量尺所可以涵括的,而只看「成績」,也只是另一個追求「平均人」的遊戲不過,雖說邏輯上很像,但社會影響力債券還是與一般的公司債,甚至是主權債券有所不同。除了必須嚴格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所制定的「社會債券原則」(Social Bond Principles,SBP),針對特定議題提出商業化的解決方案,且在社會影響力的部分,也需滿足MVR——可衡量(Measurable),可驗證(Verifiable),可報告(Reportable)。舉例來說,傳統發債其實就是借錢,當市場利率落在可接受的成本範圍時,符合資格的企業,透過金融機構發行普通公司債,用以籌措生產與營運的資金。
再者,社會影響力債券在方形方式與收段上,也與傳統的債券不太一樣。所幸這種利益導向與追求線性成長的經營模式,已逐漸為市場所詬病,隨著永續發展(SDG),CSR與ESG等風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注重不僅要能盈利,更要負起社會責任,讓「做好事」也能夠「致富」。
這邊的「債」,當然還可以玩出更多元的架構,例如可轉債(convertible bond),零息債券(zero-coupon bond),無期債券(perpetual Bonds),有無擔保品等,端看借款人與貸款人雙方的協議,以及是否適合公司或項目募集所需的資金,這裡就不一一論述。如果套用傳統資本主義的思維,這很會很困難,因為在股東利益至上的考量下,賺錢才是企業最重要的任務,而那些因為生產製造導致的「外部性」,例如環境污染與勞工權益的侵犯,只要法律沒管,通常企業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如說,一開始講好要降低某社區N%的犯罪率,發行100萬的社會債券,約定好達標後地方政府須加15%支付給投資人,假設經過三年私部門的努力後,達成目標也符合MVR——可衡量(Measurable),可驗證(Verifiable),可報告(Reportable),政府也就須按照約定,為這檔債券支付115萬,投資人名目上的年化投資報酬率為5%。不過,社會影響力債券除了如同上述,必須符合SBP的規範,要能對應並解決既有的社會議題(例如偏鄉教育短缺,失業與貧富不均等)之外,在債券的架構上,還可以導入一個很有趣的設計:由政府或著大型機構,扮演最終支付者的角色,只要項目方能履行事前訂下,與永續發展或社會影響力有關的KPI,便能不只取回期初投入的本金,還能得到一定比例的「利息」。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願意透過適當的結構設計,投入在永續發展相關共益/公益項目上。想像一下,全球的資本市場高達數兆美元(包含股權和債權),若能有一定百分比配置在影響力投資,是否能夠解幫助到更多的人?不光是可服務到那些傳統上政府部門與社會福利難以延伸的領域,更有機會從社會創新的角度,建立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既然是以「企業經營」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當然希望借助龐大資本市場的力量,而非如NGO/NPO靠著「有錢人的善意」而艱困的生存著。Photo Credit: iStock 為了能夠鼓勵更多的社會企業,或既有企業投入在社會影響力的領域,資本市場也紛紛響應,從責任投資原則(PRI),金融界早期的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以及近年的ESG等諸多指標,都可以觀察到這股典範轉移,從股東式的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移轉到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相當令人振奮。
為了解決社會與環境的問題,必須要透過企業手段,創新的商業思維,來打造一個可以永續經營(或起碼要能收支平衡)的模式。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那些納入CSR/ESG的公司,至少在財務上是得自付盈虧,自給自足的。
把私人資本,導入公(共)益領域(bring the private capital to the public good),這是一個十分令人嚮往的情境,也可以說是「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的核心價值,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資本市場,投入在對社會與環境有幫助的項目上。不靠「有錢人的善意」,社會影響力債券有什麼特色? 這個概念其實不新鮮,早在1997年,由可持續發展的權威,英國學者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就提出過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的說法,就認為企業要茁壯,必須要堅持營運獲利(經濟面),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等三個面向
不過,雖說邏輯上很像,但社會影響力債券還是與一般的公司債,甚至是主權債券有所不同。這邊的「債」,當然還可以玩出更多元的架構,例如可轉債(convertible bond),零息債券(zero-coupon bond),無期債券(perpetual Bonds),有無擔保品等,端看借款人與貸款人雙方的協議,以及是否適合公司或項目募集所需的資金,這裡就不一一論述。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